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9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628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833篇
地质学   1311篇
海洋学   27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0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41.
桩基动力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对桩基动力检测方法应用现状的简要回顾,分析了桩基高应变和低应变动测的特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桩基检测和测试结果分析中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2.
黄河下游断面资料数据库及冲淤分布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所建立的断面资料数据库及分析系统软件,采用体积法对黄河下游冲淤数量进行了计算,并利用与本系统软件直接接口的通用软件,研究了黄河下游冲淤量的时空分布特点。计算分析表明,近半个世纪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量达64.4亿m3。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既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又受水库运用所制约。不同时期河道冲淤量及其分布的差异是黄河下游冲积性河道对不同水沙条件所作出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3.
改进了游离二氧化硅(fSiO2)测定中试样的分解方法,采用硫-磷混酸替代单独使用磷酸分解试样,防止了焦磷酸盐的形成,同时,氟硼酸对fSiO2的溶解率符合测定要求。改进的方法用于标准物质中fSiO2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值或磷酸溶矿重量法相符。对于ω(fSiO2)=3.26%的标样10次测定的RSD为2.4%。  相似文献   
144.
剪切带倾角尺度律与局部化启动跳跃稳定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王学滨  潘一山 《岩土力学》2002,23(4):446-449
研究了剪切带倾角是如何依赖于岩样高度以及剪切带的不稳定性。建立了准脆性材料试件剪切带倾角尺度效应模型,得到了剪切带倾角尺度效应的解析解,且与实验结果比较相符。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带倾角随着试件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逐渐减缓,最终趋于稳定值。笔者还对剪应变局部化启动、跳跃和稳定进行了理论分析,解释了实验所观测到的剪切带跳跃现象和砂岩岩样应变局部化较煤样滞后的原因。剪应变局部化是否发生跳跃,关键取决于全程应力-应变曲线软化段是否存在拐点。对于没有拐点的情形,宏观剪切带图案不跳跃。局部化是导致准脆性材料试件剪切带倾角尺度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5.
介绍了北京昌平地震台 TJ- 1型钻孔体积应变仪 1 989年 7月~ 2 0 0 0年 1 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 ,分析了潮汐响应函数的动态特征及其稳定性。由全序列观测数据调和分析所得 :O1波潮汐因子 VO1=0 .791 6± 0 .0 1 2 8、相位滞后 ΔΦ0 1=1 .9°;K1波潮汐因子 Vk1=0 .6 4 42±0 .0 0 88、相位滞后ΔΦk1=- 4.2°;M2 波潮汐因子 VM2 =0 .6 5 0 0± 0 .0 0 3 8、相位滞后ΔΦM2 =-2 .9°。液态地核振荡因子 A=VO1/VK1=1 .2 2 8,比理论值小 6 .5 %。  相似文献   
146.
粘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家参 《地震研究》2001,24(4):358-362
给出了三元件的标准线性粘弹性固体在半平面内传播的地震波的解析解,它是由已知的弹性半平面内的解析解迭粘滞性解而得,从而克服了视地壳为二元件粘弹性体的Voigt模型或Maxell模型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7.
大别山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比例尺 (1∶10 0 0 0 )构造制图及构造分析表明 ,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含有丰富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只保留于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内部 ,表现为高角度网络状超高压剪切带与弱应变透镜体域规律组合格式。前者由面理或糜棱岩化榴辉岩组成 ,后者由块状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组成。碰撞期后伸展构造表现为区域性的假单斜状 ,内部呈低缓角度的网络状强应变带及所环绕的透镜状弱应变域组合格式 ,强应变带的岩石为由榴辉岩退变成的角闪岩相高压片麻岩及部分熔融形成的含榴花岗岩 ,透镜状弱应变域的岩石为弱角闪相改造的榴辉岩及石榴橄榄岩。不同尺度上同碰撞或挤压组构及碰撞期后伸展组构所显示的这种残斑基质流变学结构样式 ,虽然与先期原岩成分、结构、流变学的不均一性有关 ,但主要是多期递进应变分解作用的结果 ,支持榴辉岩“原地”成因模式。依据构造学证据和可利用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分析了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及折返过程 ,指出碧溪岭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石是在 2 45~ 2 10Ma形成的 ,碰撞期后伸展作用主要发生在 2 0 0~ 170Ma。在超高压变质岩石向地壳表层折返过程中 ,张扭作用可能有重要功能 ,不支持碧溪岭地区遭受过多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推论。  相似文献   
148.
本文以有效应力强度理论和Henkel孔隙水压力公式为基础,建立了各种类三轴与平面应变试验条件下正常固结饱和粘土的不排水强度公式及相互关系;初步估计了粘土强度随固结增长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9.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Nojima Fault on Awaji Island, Japan, three boreholes measuring 1800 m, 800 m and 500 m deep were drilled into the fault zone. The fault is one of the seismic source faults of the 1995 Hyogo-ken Nanbu earthquake of M 7.2. A new multicomponent borehole instrument was installed at the bottom of the 800 m borehole and continuous observations of crustal strain and tilt have been made using this instrument since May 1996. A high-pressure water injection experiment within the 1800 m borehole was done in February and March 1997 to study the geophysical response, behavior, permea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ault zone. The injection site was located approximately 140 m horizontally and 800 m vertically from the instru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water injection, contraction of approximately 0.7 × 10−7 str (almost parallel to the fault) and tilt of approximately 1 × 10-7 rad in the sense of upheaval toward the injection site were observed. In addition to these controlled experiments, the strainmeter and tiltmeter also recorded daily variations. We interpret strain and tilt changes to be related to groundwater discharge and increased ultra-micro seismicity induced by the injected water.  相似文献   
150.
1 Introduction of GPS observation data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is a major scientific project in China organized b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and paticipated by the Bureau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the General Staf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25 fiducial stations and 56 basic stations in CMONOC (Figure 1 and Table 1), collected from August 26 to Septemb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